5m3/d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工艺原理
1、首段厌氧池,流入原污水及同步进入的从二沉池回流的含磷污泥,本池主要功能为释放磷,使污水中P的浓度升高,溶解性有机物被微生物细胞吸收而使污水中的BOD5浓度下降;另外,NH3-N因细胞的合成而被去除一部分,使污水中的NH3-N浓度下降,但NO3-N含量没有变化。
2、在缺氧池中,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回流混合液中带入大量NO3-N和NO2-N还原为N2释放至空气,因此BOD5浓度下降,NO3-N浓度大幅度下降,而磷的变化很小。
3、在好氧池中,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而继续下降;有机氮被氨化继而被硝化,使NH3-N浓度显著下降,但随着硝化过程使NO3-N的浓度增加,P随着聚磷菌的过量摄取,也以较快的速度下降。
A2/O工艺它可以同时完成有机物的去除、硝化脱氮、磷的过量摄取而被去除等功能,脱氮的前提是NO3-N应完全硝化,好氧池能完成这一功能,缺氧池则完成脱氮功能。厌氧池和好氧池联合完成除磷功能。
工艺特点
(1)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能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功能。
(2)在同时脱氧除磷去除有机物的工艺中,该工艺流程*为简单,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也少于同类其他工艺。
(3)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下,丝状菌不会大量繁殖,SVI一般100,不会发生污泥膨胀。
(4)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为2.5%以上。
(5)脱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则受回流污泥中夹带DO和硝酸态氧的影响,因而脱氮除磷效率不可能很高。
5m3/d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活性污泥法工艺
活性污泥法工艺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废水好氧生化处理技术,其主要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曝气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组成(图2-5-1)。废水经初次沉淀池后与二次沉淀池底部回流的活性污泥同时进入曝气池,通过曝气,活性污泥呈悬浮状态,并与废水充分接触。
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和胶状物质被活性污泥吸附,而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用作自身繁殖的营养,代谢转化为生物细胞,并氧化成为*终产物(主要是CO2)。非溶解性有机物需先转化成溶解性有机物,而后才被代谢和利用。
废水由此得到净化。净化后废水与活性污泥在二次沉淀池内进行分离,上层出水排放;分离浓缩后的污泥一部分返回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其余为剩余污泥,由系统排出。
活性污泥的形态和组成
活性污泥通常为黄褐色(有时呈铁红色)絮绒状颗粒,也称为“菌胶团”或“生物絮凝体”,其直径一般为0.02~2mm;含水率一般为99.2%~99.8%,密度因含水率不同而异,一般为1.002~1.006g/m3;活性污泥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一般为20~100cm2/mL。
活性污泥由有机物及无机物两部分组成,组成比例因污泥性质的不同而异。例如,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活性污泥,其有机成分占75%~85%,无机成分仅占15%~25%。活性污泥中有机成分主要由生长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组成,这些微生物群体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其中以各种细菌及原生动物为主,也存在着真菌、放线菌、酵母菌以及轮虫等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上还吸附着被处理的废水中所含有的有机和无机固体物质,在有机固体物质中包括某些惰性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物质。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1) 污泥浓度指标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也称为“混合液污泥浓度”,表示活性污泥在曝气池混合液中的浓度,其单位为mg/L或kg/m3。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表示有机悬浮固体的浓度,其单位为爪mg/L或kg/m3。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比值是比较稳定的,城市污水一般在0.75~0.85之间,不同废水的MLVSS/MLSS值有异。
5m3/d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两级生物脱氮技术与MBR技术的优点:
(1)出水水质优质稳定,出水无细菌和固体悬浮物
由于膜的高效分离作用,分离效果远好于传统沉淀池,处理出水极其清澈,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细菌和*被大幅去除。同时,膜分离也使微生物被完全被截留在生物反应器内,使得系统内能够维持较高的微生物浓度,不但提高了反应装置对污染物的整体去除效率,保证了良好的出水水质,同时反应器对进水负荷(水质及水量)的各种变化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耐冲击负荷,能够稳定获得优质的出水水质。
(2)污泥负荷(F/M)低,剩余污泥产量少
该工艺可以在高容积负荷、低污泥负荷下运行,剩余污泥产量低,降低了污泥处理费用。
(3)反应器高效集成,占地面积小,不受设置场合限制
生物反应器内能维持高浓度的微生物量,处理装置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大大节省;该工艺流程简单、结构紧凑、占地面积省,不受设置场所限制,适合于任何场合,可做成地面式、半地下式。
(4)主要污染物COD、BOD有效降解,无二次污染
由于微生物被完全截流在生物反应器内,从而有利于增殖缓慢的微生物的截留生长。同时,可增长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在系统中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难降解有机物降解效率的提高;
(5)操作管理方便,易于实现自动控制
该工艺实现了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停留时间(SRT)的完全分离,运行控制更加灵活稳定,是污水处理中容易实现装备化的新技术,可实现微机自动控制,从而使操作管理更为方便;
(6)分体式管式超滤膜的应用避免了内置式膜生化反应膜容易污染、堵塞的缺点;
(7)特殊设计的曝气机构,即使污泥浓度在很高的情况也保证较高的氧利用率和氧转移率;
(8)两级生物脱氮的设计,使出水总氮达标得到保证。